未来已来:灵巧手如何突破人形机器人的瓶颈?
发布日期:2025-03-19 

灵巧手与高阶智能——学科前沿的深层挑战

图片

图片

在人形机器人不断迈向更高级别智能的进程中,灵巧手可说是所有技术环节中最具难度与前瞻意义的一环。如果腿部的核心在于平衡与步态,那么手部的复杂度则显现在高度的多关节协同、精准力控,以及深度传感器融合(利用算法整合视觉、触觉、力/扭矩等信息,实现精细且高效的动作规划)。

为什么灵巧手如此关键?

  • 高自由度(DoF):仿真人手经常需要20多个关节,用以模拟多样化、灵活度极高的抓握动作;

  • 精细力控:在短短毫秒内完成力度调整,既不能损坏物品,又要稳稳抓住;

  • 多模态感知:视觉、触觉、力学感应器互相协作,实时感知物体特性与姿态;

  • 自适应算法:当遇到易碎或形状不规则的物品时,系统会立刻重新估算抓握策略。

特斯拉 Optimus、Figure AI、智元机器人、波士顿动力等国内外公司都在竞相攻克“会思考的手”。谁能率先在“驱动 + 传动 + 感知 + 算法”的四大层面中形成突破,就有望在下一代机器人市场占得先机。


图片

🔹  灵巧手的核心技术:驱动、传动与传感协作

为了让手部拥有足够的自由度与精度,研发人员需要在驱动方式、传动结构及传感策略之间做出平衡。手指数量多、动作频繁且精细度要求高,使得其硬件设计与控制算法远比单一关节来得复杂。

📍 1.1 )主要设计类别

前沿趋势

  • 仿生五指 会成为主流研究目标,以期真正复刻人手操作能力;

  • 电机驱动 仍是大多数产品的核心,但液压与人工肌肉也具潜力;

  • 传动系统 更趋向于轻量化、高效能、低功耗;

  • AI + 多传感融合,让灵巧手从“机械执行”向“自主决策”持续迈进。



📍 1.2 )驱动系统:外置电机 vs. 内置微电机

图片

驱动系统是手部灵活度与力量输出的关键环节。当前多种方案竞争并存:

  • 外置电机 + 腱绳:电机位于前臂或手腕,通过腱绳拉动关节(典型如 Shadow Hand),能提供较高自由度,却面临腱绳张力控制及磨损问题;

  • 指根电机 + 连杆:将电机集中于指根,通过连杆机制传动手指(HRI Hand),结构简洁,易于维护,不过自由度会相对受限;

  • 内置微型电机:在手指关节内部整合微型马达(In-Time Robotics),在保持灵活度的同时,也需克服受限空间带来的散热与动力困境。

潜在提升:

  • 空心杯电机:质量轻、转速与扭矩突出,特斯拉与智元机器人已投入研究;

图片

  • 人工肌肉:通过材料形变模拟真实肌肉收缩,柔韧与顺应性远高于刚性电机;

图片

  • 电机 + 弹性元件:兼具刚度与柔度,有助于减少能耗并增进抓取灵活度。

📍 1.3 )传动结构:在自由度与稳定度间求平衡

如何将动力精准、高效地分配至手指各关节,是设计难题之一:

图片

图片

研发方向

  • 柔性材料(如液晶聚合物等)可提升顺应性能,又保证一定刚度;

  • 可变刚度结构:遇硬物时提供刚性,遇脆弱物体时表现柔软;

  • AI 自适应:通过实时传感数据来细调传动比,提升多任务下的适应性。

只要传动系统完成大幅提升,手部动作的精度、稳定度都会有较显著的进步,也为后续的传感与智能控制搭建更稳固的硬件基础。


图片

🔹 从“机械手”到“智慧手”:传感 + AI

若要让手部不仅能动,还能懂,就离不开多模态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 2.1 )关键传感模块

图片

图片

  • 触觉传感器:记录握力、物体表面属性(柯力传感、汉威科技),类似人类手指的触觉;

  • 力/扭矩传感:保障抓握稳定(ATI、宇立仪器),让手指不会“用力过猛”或“握不住”;

  • 视觉/深度:借助摄像头和3D结构光(奥比中光)识别物体大小、形状与位置;

  • EMG 肌电:为人机交互、远程操纵等提供更自然的控制接口(星动纪元)。

图片

📍 2.2) AI 自适应学习

  • 强化学习(RL):在仿真与现实中进行大量试错,以优化抓取策略;

  • VLA(视觉-语言-动作):能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再对应到具体手部操作;

  • 大模型 + 端到端控制:类似 FSD 技术,将感知到的环境信息直接映射至运动控制,减少人为规则设定。

通过将AI算法深度嵌入手部执行逻辑,灵巧手得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时调整动作,不再只是听令行事的“机械手”,而能主动“思考”该如何抓、如何放。


图片

🔹 市场与竞争格局

📍 3.1 )主要玩家

  • 特斯拉、智元:采用全栈自研思路,将机电与算法深入耦合;

  • Shadow Robot:在仿生腱绳式手领域具深厚积累;

  • 柯力传感、汉威科技:在触觉/力觉等感应器细分市场不断拓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公众号:人形机器人洞察研究

随着更多创业公司与传统机器人企业加入竞争,标准化、模块化或许会成为灵巧手发展的新趋势,从而显著减少研发成本与量产门槛。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加剧。


图片

🔹 未来应用:灵巧手将带来哪些变革?

  • 工业/服务业:灵活操作能力适合精密装配、复杂搬运,降低对人工工位的依赖;

  • 医疗/康复:手术机器人与智能假肢将因此更接近人类手感,使医疗操作与患者体验大幅提升;

  • 智能家居:如果人形机器人能用灵巧手进行家务、长者照护,家庭场景的自动化水平将再上新台阶;

  • AI 生态:灵巧手在实际操作中所累积的大量数据,可反哺大模型算法,让整体人机交互迭代更快。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公司在医疗康复领域率先试点高灵敏度仿生手,为截肢患者带来更便捷的日常操作体验;另有手术机器人项目使用多自由度手指式手术臂,让医生进行更精细的微创操作。


图片

🔹 结语:灵巧手 = 下一个“iPhone时刻”?

电机、材料、感知器与算法的协同演化,让真正的“类人之手”前景可期。打造的灵巧手,或许正是攫取未来机器人赛道制胜点的关键。接下来几年中,我们也许会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工厂车间精雕细琢、在家庭厨房灵活烹饪,甚至在康复中心帮助患者重新捡起生活自理能力。

当这一切落地之时,再回顾当下对灵巧手技术的多方攻关,便能看到这段追寻“机械之手通往智慧之脑”的历程,将成为下一个高光时刻。

文章来源:跨维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