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多年,谁在买王兴兴的机器人?「宇树科技」百笔订单梳理、分析!
发布日期:2025-04-09 
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包括ToB、ToC 和 ToG(科研场景),市场规模上ToC>ToB>>ToG;To G(这里特指科研院校)场景,科研院校和科技公司采购人形机器人更多出于科研和场景训练,对泛化能力要求不高,相对于整体硬件出售,院校或者AI企业进行算法层面研发,而本体公司并没有产生真正技术层面突破;其中,国内足式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 H1和G1则是全球科研院校和AI公司优选产品,尤其是海外市场,英伟达、谷歌、Meta、斯坦福大学等科技大厂和科研院校都有采购,用于二次开发或AI训练。

要论全球目前全球双足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国内足式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绝对当仁不让,也是目前少有的通过销售旗下双足人形机器人实现营收的企业。
随着宇树科技旗下16台人形机器人H1登上2025年蛇年春晚瞬间火爆海内外此前,优必选旗下人形机器人也曾多次登过春晚)公司已当之无愧成为2025年最火人形机器人公司,受到各方关注:

  • 资本市场:宇树科技老股在一级市场掀起疯狂抢购,多家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争相接触原始股东,希望通过转股进入公司,而部分原始股东态度坚决,拒绝出售,导致老股已成为“稀缺资源”;

  • 股票市场:继T链(特斯拉)、H链(华为)后,出现了宇树链,凡是可能是宇树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股票接连暴涨;

  • 人才市场:宇树科技内部员工也成为市场“香饽饽”,多家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点名要宇树科技员工,薪酬不设上限。

近日(3月底),宇树科技的早期投资人、SevenUp Capital创始人赵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20年以来,宇树科技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同时,宇树科技的市场负责人也表示肯定:“对,我们就是年年都赚钱!”据接近宇树老股的人士透露,2023年和2024年,宇树的营收分别约为2亿元和4亿元,净利润在1000万—7000万元之间;甚至有FA透露:宇树2024年净利润约3000万元;2025年预计净利润2亿元。
那么究竟是谁在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呢?
2025年3月12日,一则合同金额为825.66万元的上海同济大学采购宇树科技采购订单,将宇树的主流客户带入大众视野;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信息显示,根据合同购销清单显示,本次采购包含了10 台宇树H1-2通用人形机器人(每台售价70万元)和高精度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8项价值125.66万元的零配件。
据知了标讯、硅基研究室统计、制表,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的宇树科技的百余笔中标项目,覆盖高校、传媒、能源、医疗、消防、教育等多个领域,采购方既包括诸多高校,也有央国企、政府单位;其中,科研类高校是采购主力,近30所高校都曾向宇树采购相关产品,用作用于科研二次开发,直白一些发Paper。
据招标网显示(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共有22个与宇树科技相关订单,在可统计金额的订单中,累计金额已超1500万元
图片
图片来源:硅基研究室
从图表来看,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是采购主力,占比分别为15%和14%;其次是浙江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大学,均占5%。
图片
图片来源:硅基研究室
按采购方所属地区看,订单占比前五的地区/省份分别为浙江、深圳、北京、广东和上海,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宇树科技南下,在深圳成立全资子公司原因(深圳天羿科技有限公司),当然深圳拥有无可比拟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能更便捷地获取优质且低成本的零部件供应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从诸多高校采购订单中,也暴露出后续市场乏力隐忧;大多数高校采购订单金额都在10万-50万左右,百万级的大单极少;宇树科技凭借先发和供应链价格优势,率先在科研场景那些诸多订单,但作为最容易落地场景,本体公司不需要产生真正技术层面突破,因此已成为诸多人形机器人创企优先切入场景且本体价格持续下探,如[众擎机器人]人形机器人SA01(仅售3.85万)、[卓益得]旗下人形机器人X02-lite、[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N2(3.99万起)等,整体而言,To G市场,已陷入严重“内卷”
图片
从订单结构来看,也有工业、能源、教育、消防等行业公司采购,但仅仅作为试水;当然宇树也在探索ToB工业场景(车企),但目前还没有透露太大进展。

图片

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H1和G1在运动能力已处于行业头部,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硬件派入局者典型代表,也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炫技派典型代表,旗下人形机器人G1凭借跳舞视频、720度回旋踢等视频,展现其无与伦比的运动能力;其他人形机器人接连跟进,纷纷展示旗下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但这种炫技似乎和商业化落地场景关系却不大,“能跑能跳” ≠ “能干活”,正如杨立昆教授所说,很多人形机器人所有演示都令人深刻,但实际上却很蠢,不是因为缺乏身体能力,而是不够聪明(没有智慧的“大脑”),仅是停留在大玩具层面。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Marc Raibert在2024WRC大会上,曾表示:工业机器人已经非常成熟,而且能够商业化,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炫耀,而不是一种生产力”

近期,因发表唱衰人形机器人言论而备受攻击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朱总)其实也提出类似观点描述: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你的竞争对手,今天又多了一个新客户—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但这种客户都不是我们喜欢的客户,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核心是你有没有为客户创造持续的价值,客户会持续来买单。只是买回去做研究的,或者买回去做展示的,这种都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商业化。

其实这也就牵出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发展乱象之一:重“运动”,轻“大脑”

对于人形机器人创企来讲,生产出人形机器人本体并不难,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营收也不难,难在批量化生产和实现场景真正、有效应用。

小编观点: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人形机器人企业仅依靠科技大厂大模型赋能,远不能在万亿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强大的AI能力将是必需项;而对于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创企,“大脑”层面是核心壁垒不是不知,而是无能无力,只能退而求其次研究运动能力后续依托科技大厂或者高校AI层面技术开源

近期,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罗剑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栈自研是人形机器人公司才能笑到最后。

当然,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学术+工程问题,各类要素缺一不可。

文章来源:Robot猎场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