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6日,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深圳市机器人协会联合主办的“FAIR plus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开发高校专场”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圆满落幕。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产学研融合及创新应用,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领军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技术开发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会议共设置六场专题报告,涵盖从教育创新到具身智能的多个热点领域。首场报告由泰国清迈大学Dr. Peerapong Pornwongthong带来。他以《From Education to Innovation:Powering Thailand with AI and Robotics》为题,分享了泰国通过教育改革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落地的实践经验。他强调,高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可持续动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阚美娜以《开放环境下的具身感知与导盲》为主题,展示了其团队在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导航领域的最新成果。她指出,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与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机器人已能在复杂动态场景中实现精准定位与自主避障,未来有望在医疗、助老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业务总经理李晓明围绕《人形机器人共研共创赋能科研创新》,介绍了优必选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探索。他提到,公司通过开放核心算法平台与高校联合实验室,已孵化出多项创新应用案例,例如基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业协作场景解决方案。集智联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包文涛以《聚焦具身智能:PNP机器人和Franka机器人的创新实践》为题,分享了公司在机器人数据集构建与操作策略优化方面的突破。他展示了PNP机器人如何通过大规模仿真训练提升抓取效率,并透露其团队正在开发面向工业4.0的智能协作机器人系统。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海峰通过《具身智能及行业应用案例分享》,解析了越疆科技在智能制造、农业自动化等领域的落地成果。他特别提到,公司研发的柔性机械臂已成功应用于精密电子装配线,将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最后,逐际动力产品负责人Aiden以《具身浪潮下,如何赋能创新者快速入局》为主题,探讨了中小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突围路径。他提出,开源工具链与模块化设计将大幅降低技术门槛,而生态共建是推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本次专场不仅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更通过案例分享与技术展示,勾勒出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正如主持人王伟主编在总结中所言:“技术突破需要开放协同,生态繁荣源于多方共建。期待更多创新者加入这场智能革命,共同书写机器人技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