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人形机器人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4月19日,北京亦庄通明湖畔,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道被分割成两个平行时空——人类选手与人形机器人在此展开一场跨越物种的竞速。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参与比赛的人形机器人可谓各式各样,既有一米八的大高个儿“天工Ultra”、萌态十足的“0306小巨人”,也有健步如飞的“小顽童”、外形逼真的美女机器人“幻幻”……
此次站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共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个团队,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半马赛道之外,一场更为激烈的产业角逐已在全国蔓延开来。国家从标准化规则引导、产业战略布局、激发创新活力等维度,出台了一系列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布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措施,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集群初现端倪。
资本更是闻风而动,数十亿资金如潮水般涌入机器人赛道。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精密展品,正成为各地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关键“武器”。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
北上深争相布局机器人产业
经历2小时40分钟的奔跑后,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最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
“我们从半年前就着手准备此次比赛,可以说不断遭遇新挑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在赛后对记者透露,研发团队不仅成功攻克了本体稳定性、轻量化设计以及关节长时间运行发热等硬件难关,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大幅提升机器人关节协调、步态优化与复杂地形应对能力。
“天工Ultra”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北京构建的“政策—资本—产业—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早在2023年6月,北京市政府便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正是在此背景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应运而生,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汇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研发人员占比超70%。
2025年,北京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升级。3月,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中提到: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支撑不少于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政策引领下,资本加速涌入。2024年1月,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正式成立,重点布局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及创新应用等领域。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北京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显著。
以北京亦庄为例,这片产业高地已汇聚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300余家生态企业,构建起“核心零部件+六大机器人品类”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0%。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北京通过“双百工程”,推动78款创新产品在93个场景落地应用。在智能制造领域,北京研发的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3C智能工厂钢网更换、航空航天产品精密装配等关键环节,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活力与应用潜力。
宇树人形机器人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Booster T1人形机器人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北京之外、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也同样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上持续发力。
2022年,加快智能机器人发展被列入上海产业高端转型的日程表。当年出台的《上海市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要培育百亿级智能机器人产业;2023年10月,《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上海着力培育和发展的先导产业。“无论是在大模型还是在它的终端载体,上海已经集聚了相当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主体,从政府层面,会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的支持、场景的开放、要素的对接,来支持他们发展壮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张宏韬说。
聚集着优必选、乐聚、越疆等机器人企业的深圳,目前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不仅有华为、腾讯的AI大模型作为大脑进行分析决策,也有视觉、触觉、力矩、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作为小脑实现精准控制。
今年3月,《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目标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10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政策服务“太贴心了”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纷纷推出极具吸引力的政策礼包,包括设立百亿级产业发展基金,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算力等资源,以及给予真金白银的创业和税收补贴。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武文韬说,北京凭借强大的吸引力,汇聚了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丰富的人才储备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产学研联动效应显著,共同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纵深发展贡献力量。
“海淀区和银河通用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当有新政策或支持出台时,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便会主动为企业解读。在人才引进、宣传扶持、应用场景对接等各个方面,我们也收到了来自他们的帮助,真的特别感谢。”武文韬说。
春晚之后,宇树科技无疑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之一。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经信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叶松耸表示,自2016年宇树科技落户杭州高新区(滨江)以来,从大学生创业企业、瞪羚企业到“链主”企业,该区根据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给予专项扶持政策。同时通过收储、改造存量厂房,为企业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腾挪出标准工业厂房,满足企业的产能扩展需求。
上海则在多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Cyan青心意创创始人牛腾昦表示,上海的算力补贴、下游场景开放试点及数据采集中心建设等政策,对产业链协同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受益于产业链的成熟,企业生产成本有效降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孵化,公司科技孵化经理黄琎在采访中透露,该孵化器定位为“小产业链集聚地”,通过“技术闭环、金融闭环、支持闭环”三大体系,构建从科研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目前已吸引整机制造、灵巧手研发、具身“大脑”、核心零部件(电机、丝杠、减速器)等领域企业入驻。
“我们希望形成一个机器人‘超市’,让创业者在这里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缩短供应链对接时间。”黄琎说。
地域优势与产业集群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一栋现代感十足的灰色建筑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这便是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这里仿若未来世界:工作台上零散摆放着仿生手指的精密零件,几台人形机器人正“伫立”在充电桩旁休眠,工程师们忙碌地测试着机器人。而在角落处,一顶醒目的“红帽子”尤为引人注目——那是一台正在调试的表情仿真机器人,其面部由近30个微型电机驱动,能够精准复刻人类最为细微的表情变化。
“来,试试和它‘对话’!”工作人员小杨招呼记者快步走到“红帽子”跟前。只见小杨后退两步,突然对着镜头扬起嘴角,机器人银灰色的面部瞬间同步绽放出一个标准弧度的微笑。当小杨顽皮地挑起右眉,机器人眼眶上方的仿生皮肤随即隆起,就连眉梢颤动的频率都丝毫不差。
“这是我们最新一代的多模态交互系统。”小杨一边演示一边解释,“通过眼睛里内嵌的摄像头捕捉微表情,再结合大模型实时解析情绪意图,哪怕你假装微笑时眼周肌肉的细微紧绷,它都能精准识别。”
在各地政策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出清晰的地域分工和集群化特征。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指出,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摩根士丹利针对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梳理出的百强名单显示,来自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1家、14家和3家,三地企业总数加起来,占据全部中国上榜公司数量的近八成。
从产业链的“身体”“大脑”“集成”这三个维度深入剖析,长三角企业大多聚焦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与生产。根据上述百强名单,在软件环节,“大脑”(指司职高层决策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的环节)名单中仅有的3家中国公司里,北京就占据两席,分别是百度和地平线。珠三角企业凭借成熟的产业配套与高效的整合能力,更侧重整机集成业务,在中国的10家集成商中,占据一半份额。
这种地域分工与集群化发展态势,与各地所具备的独特优势高度吻合。京津冀区域,北京凭借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汇聚的海量高端人才,在底层大模型算法等核心技术领域优势突出;长三角地区长期积累形成了优良先进制造环境,从精密加工到智能制造,各个环节都高度成熟,为人形机器人“身体”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珠三角地区依托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高度重合的汽车、工业机器人两大优势主业,构建起涵盖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的完备机器人供应链,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我们面向量产构建了从采购到制造的全流程体系,并推进商业化落地布局,这离不开国内产业链,尤其是长三角产业集群的作用。”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说,上海乃至长三角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智元机器人几乎所有核心硬件均从国内采购,硬件国产率极高。
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和完整的产业生态,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已经形成“集群效应”。以广东深圳为例,机器人厂商供应链的本地化率已超六成。仅南山区就集聚了超过200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