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300家!
发布日期:2025-04-30 

人形机器人行业已步入快速扩张期。‍‍‍

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经超220家。其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超过110家;美国企业占据20%,超过45家;日本企业占据10%,超过22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统计仅包含已发布相关产品或样机的企业,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数字,实际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公司数量可能更多。

在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版图中,广东北京上海三地产业发展中心,集聚了较多企业,而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山东等省份也在奋起直追,纷纷发布相关政策。

在城市分布上,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合计占据全国本体企业数量的60%。北京拥有小米机器人、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睿尔曼智能等代表企业;上海则聚集了智元机器人、傅利叶、开普勒等实力玩家;深圳则是优必选、越疆机器人、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数字华夏、帕西尼感知等企业的根据地。这种区域集聚效应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产业生态的形成。

进入2025年以来,尽管围绕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质疑声不断,但全球市场热度依然高涨,入局者持续增加。从企业属性来看,在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企业中,成立五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比达到42%,跨界企业占比11%,涵盖家电、汽车、互联网等领域;专业机器人企业占比38%,而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占比9%。

在2025年第一季度,又一批企业加入到人形机器人的竞争中,擎朗科技、越疆机器人、美的等多领域企业纷纷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也传出正在筹备自研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消息。

随着参与者不断扩展,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初步统计,截至2025年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300家,中国企业数量更是超过150家,竞争局势日益激烈。

从当前态势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已步入快速扩张期,但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格局的加速分化。一方面,具备核心技术积累、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规模化量产优势的企业正逐步确立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大量初创及跨界企业也在试图通过差异化定位快速占领细分市场。

未来,行业将从数量扩张转向综合实力的比拼——包括运动控制、感知智能、通用化算法、软硬件协同设计及落地应用能力。对于多数玩家而言,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形成技术壁垒、打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决定能否在下一阶段脱颖而出。

想了解更多关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深度数据与趋势分析,请阅读《2024-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报》。该报告将于2025年4月25日首发,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与系统的数据分析,全面剖析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最新动态与未来方向。点击下图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