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机器人上市公司密集发布了2024年年报。财报是外界了解一个企业真实生存状态的指针,因此,我们统计了机器人领域A股和港股75家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关键业绩指标,以期管中窥豹,揭示机器人上市公司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 依据国内机器人传统分类,我们将企业大致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类划分,其中,工业机器人整机企业7家、零部件企业21家、集成应用企业25家;服务机器人及AI企业17家;特种机器人企业5家。 获取完整版【75家机器人上市企业财报半年报】pdf文件,请关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公众号,后台聊天框私信回复【2024年报】,即可获取。
一 工业机器人
2024年整机行业整体呈现结构性分化加剧、盈利压力突出的特征。 此次统计的7家工业机器人整机上市公司,包括汇川技术、新时达、埃斯顿、埃夫特、新松机器人、爱仕达、越疆。 埃斯顿、埃夫特2家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两个指标双降;爱仕达1家双增;汇川技术、新松、越疆3家净利润增速下降;新时达1家营收增速下降;汇川技术、爱仕达2家盈利;埃斯顿、新松机器人、新时达、埃夫特、越疆5家亏损。 头部企业汇川技术虽以370.41亿元营收稳居第一,但净利润同比下滑9.62%,主因毛利率下降(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提升拉低整体毛利率)及股权投资收益。此外,通用自动化业务中,伺服系统业务收入56亿元、通用变频器业务收入52亿元、PLC&HMI业务收入13亿元、工业机器人(含精密机械) 业务收入11亿元。新时达(营收-0.89%,净利润+24%)业绩稳中有进。爱仕达(营收+19.06%,净利润0.15亿元)和越疆(营收+30.30%,净亏损0.95亿元)营收增速亮眼。埃斯顿(净利润-8.1亿元,同比暴跌700.14%)、埃夫特(净利润-1.57亿元,暴跌231.22%)因深度绑定光伏行业,受市场需求下滑、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两个指标双降。 新松机器人营收41.38亿元,小幅增长了4.33%,但较去年同期亏损增大,业绩由盈转亏。从业务板块来看,半导体装备业务增长显著,实现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长99.41%,成为推动营收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工业机器人业务收入12.03亿元,同比下降4.25%;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及系统集成业务收入12.84亿元,同比下降7.60%;交通自动化系统业务收入2.81亿元,同比下降17.37%。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业务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14.72%。 此次统计的21家零部件上市公司,包括三花智控、鼎智科技、兆威机电、中控技术、夏厦精密、克来机电、中大力德、固高科技、绿的谐波、铂力特、英威腾、秦川机床、矩子科技、昊志机电、步科股份、禾川科技、柏楚电子、雷赛智能、双环传动、奥比中光-UW、*ST工智(已停牌)。 三花智控、兆威机电、中控技术、秦川机床、昊志机电、柏楚电子、雷赛智能、双环传动、奥比中光9家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同比增加;鼎智科技、克来机电、中大力德、英威腾、禾川科技5家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同比下降;夏厦精密、固高科技、绿的谐波、铂力特、矩子科技、步科股份6家公司净利润下降;*ST工智营收增速下降,并于4月28日起停牌。 英威腾、禾川科技、ST工智3家公司亏损,其余18家盈利。 禾川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下降幅度排首位,同比下降了408.27%至亏损1.65亿元,主要受光伏行业需求下降、期间费用增加及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三花智控(营收279.47亿元,净利润30.99亿元)是营收和净利润最多的企业,其主营业务包括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汽车零部件。 2024年集成应用企业的发展态势走势向好,普遍未亏损,但结构性分化显著,盈利压力凸显。21家盈利企业中,10家企业净利润未超过1亿元。 25家集成应用上市公司包括机科股份、昆船智能、博众精工、软控股份、上海机电、博实股份、迈赫股份、瑞松科技、北自科技、拓斯达、凯尔达、江苏北人、海得控制、远大智能、科瑞技术、瑞凌股份、华中数控、佳士科技、哈焊华通、快克智能、凌云光、德马科技、瀚川智能、利元亨、工业富联。 其中,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有14家,是瑞松科技、机科股份、昆船智能、上海机电、拓斯达、江苏北人、海得控制、远大智能、科瑞技术、华中数控、哈焊华通、凌云光、瀚川智能、利元亨。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有9家,是博众精工、软控股份、迈赫股份、北自科技、凯尔达、佳士科技、快克智能、德马科技、工业富联。 头部效应显著。工业富联以6091.35亿元营收和232.16亿元净利润遥遥领先,占行业总营收比重超80%。27.88%的营收增速与10.34%的净利润增速凸显其规模化优势与多元化布局(如云计算、通信设备)的强劲竞争力。 拓斯达、瀚川智能、利元亨净利润同比暴跌超300%-1200%。瀚川智能(营收-64.61%,净利润-1204.76%)营收、净利润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1204.76%至亏损11.03亿元,年报分析市场发展环境与内外部挑战严峻,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客户资本性开支审慎,同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导致。利元亨营收下降幅度和净利润下降幅度排第二位,尽管在固态电池、检测技术及智能制造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但整体经营状况依然严峻(营收同比下降50.3%至24.82亿元),亏损持续扩大(同比下降了455.34%至亏损10.44亿元),显示出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下的巨大压力。拓斯达营收同比下降了36.92%至28.72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78.58%至-2.45亿元。这是拓斯达近年来首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亏损,主要原因是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的收缩和客户项目验收不及预期。 冰火两重天 工业机器人整体处于增长状态 2024年,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技术迭代持续加速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全年GDP同比增长5.0%。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呈现出“国产替代加速、应用领域分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显著特征。尽管面临宏观经济波动和部分下游行业需求收缩的挑战,行业整体仍保持韧性增长。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培育“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落地实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态势,除了汽车、3C电子两大需求最为旺盛的行业,化工、石油等应用市场也在逐步打开。 总体上,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2024年延续了2023年市场需求不足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汽车整车、光伏、锂电等行业下滑幅度有所加剧,并且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压缩。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实现稳健增长,而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和成本压力下业绩承压,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二 服务机器人及AI
生成式AI技术突破点燃市场热情,但商业落地进程差异导致企业业绩剧烈分化。 此次统计的17家服务机器人及AI领域上市公司,包括黑芝麻智能、威高骨科、海康威视、石头科技、天智航、格灵深瞳、大华股份、商汤、云从科技、科沃斯、寒武纪、科大智能、软通动力、九号公司、科大讯飞、云天励飞、优必选。 其中,黑芝麻智能、威高骨科、商汤、科沃斯、寒武纪、九号公司、科大讯飞、优必选8家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态势;海康威视、石头科技、天智航、科大智能、软通动力、云天励飞6家出现单指标下降,格灵深瞳、大华股份、云从科技3家两个指标均下降。天智航、格灵深瞳、云从科技、寒武纪、云天励飞、优必选6家处于亏损之中,其余11家企业盈利。 营收增速最大的企业是云天励飞,同比增幅达81.3%至9.17亿元,但其净利润同比-51.14%,亏损进一步扩大,显示出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净利润增速最大的企业是科大智能,尽管营收下滑(营收-11.72%),但公司通过优化业务结构、聚焦数字能源发展,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54.79%至0.7亿元)。净利润增速降幅最大的是格灵深瞳,同比降低了134.24%至2.12亿元,营收-14.85%,年报披露,智慧金融领域产品的国产化适配和测试工作影响,是格灵深瞳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 营业收入、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是海康威视,年报披露,2024年,海外主业收入与创新业务收入之和占海康威视营业收入的比重首次超过50%。同时,场景数字化业务已成为海康威视第二增长曲线。黑芝麻智能、寒武纪、软通动力、云天励飞营收增速均超50%,意味着AI芯片国产化替代的浪潮势不可挡。 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2024年亏损为11.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12.65亿元收窄8.3%。优必选目前股价较历史盘中最高价328港元大跌近80%,市值蒸发逾1000亿港元。公司能否在产业落地期完成从技术储备到商业闭环的惊险一跃,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 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当中,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主营业务均为视频监控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机器人业务占比较小;石头科技、科沃斯主营业务均为智能清洁机器人。 三 特种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企业市场表现不佳,且市场规模依然较小。 此次统计的5家特种机器人上市公司,包括晶品特装、申昊科技、中信重工、亿嘉和、景业智能。有3家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态势,1家呈现两个指标均下降现象;2家净利润为正,3家处于亏损之中。 同样以营收和净利润两个指标来界定,景业智能1家双增;亿嘉和、晶品特装、中信重工3家双降;申昊科技净利润增速下降;盈利的2家企业有中信重工、景业智能。 净利润跌幅最大的企业是亿嘉和,同比下降2069.04%至-2.18亿元,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营业收入下降,毛利减少;二是公司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 + 行业应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整体费用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三是参股的佗道医疗经营亏损,在报告期内确认的投资损失对公司利润有一定影响;四是公司对部分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坏账计提金额亦有所增加。盈利最大的是中信重工,其净利润为3.75亿元,营收为80.34亿元,其2024年报显示,公司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矿业装备、水泥装备制造商与服务商,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国内特种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