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2月海尔集团旗下的青岛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有限公司(下称海尔卡奥斯)战略入股新时达以来,这家以电梯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持续引发市场关注。尤其在5月份,新时达接连释放两则关键信号——7日、13日接待近百家机构调研,14日两名高管减持股份——这一热一冷的资本动向背后,折射出市场对公司战略转型的复杂预期。
01
海尔入主后的"协同效应"预期升温
根据2月17日公告,海尔卡奥斯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19.61元/股(较停牌前溢价93%)收购新时达10%股权,转让价款合计为13亿元,并通过表决权委托获得19.24%的表决权18个月,合计控制29.24%表决权。
同时,以7.99元/股的包揽定增1.5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6.83%),耗资12.19亿元,意味着完成定增后海尔卡奥斯耗资25.19亿元,最终持股比例达26.83%,总控制权超40%,海尔集团成为新时达实际控制人。这一动作被解读为海尔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补位:新时达在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家电制造场景存在显著的协同空间。
市场对此给予积极反馈,股价在3个月内最高涨幅达90%。然而,新时达的财务压力不容忽视: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15亿元,2025年一季度虽营收同比增长14.54%至7.8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仍亏损813万元,毛利率同比下滑1.1个百分点至16.96%28。海尔入主后,能否通过精益管理及市场协同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仍是核心考验。
02
机构调研热潮:近百家机构聚焦三大焦点
5月7日,新时达接受了中信建投、东方基金等11家机构调研;5月13日,新时达接待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Foord Asset Management、CDP Global、Farallon Capital、Schroders Investment Management等82家机构调研。市场关注点集中于:
海尔协同效应:双方技术整合进度成为焦点。新时达透露,目前与海尔集团的交易还未正式交割。在交割之后双方会加大协同力度,促进彼此发展;
人形机器人布局:公司明确2025年底前推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目前正与多家企业洽谈“小脑”与驱动层技术合作。尽管尚未形成订单,但自主可控的硬实时操作系统构成技术护城河;
存货管理:针对投资者质疑的存货跌价问题,公司回应将加强市场调研,优化供应链管理。
某参与调研的私募经理透露:“海尔生态资源导入可能带来订单增量,这是机构关注的核心逻辑。”
03
高管减持引发短期信心波动
与机构热情形成对照的是,5月14日公司夜间公告显示,公司董事王春祥和副总经理蔡亮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3%。
对此,公司证券部回应称“系个人资金需求”,减持股份来源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以及公司实施权益分派送转的股份等,并强调管理层持续看好公司发展。但二级市场仍出现微跌情况,反映短期情绪扰动。值得关注的是,两位减持高管均非新进入股东,且近三年未进行过股份减持,此次动作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影响。
中信建投分析师指出:“机构调研热度反映产业资本对智能制造长线逻辑的认可,但高管减持提醒投资者关注短期估值泡沫。真正的价值锚点在于海尔与新时达未来能否落地标志性合作项目。”
04
结语
当前新时达的资本故事正行走在预期与现实的钢丝上。机构用脚投票的热情与管理层纸面减持的冷静,共同勾勒出智能制造赛道转型企业的典型困境。随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互动,这家老牌自动化企业能否借力海尔实现第二增长曲线,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