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能够在个体手指层面实现实时的机械手控制
发布日期:2025-07-29 

导语

近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首次实现了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BCI)系统,以自然映射方式实时控制机器人手的单指动作。该系统基于脑电图(EEG)信号,结合深度学习模型,能够精准解码用户运动想象(MI)或运动执行(ME)意图,驱动机械手完成拇指、食指和小指的独立动作,为脑卒中康复、假肢控制及人机交互开辟了全新路径。

研究背景

脑机接口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在运动功能替代与康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侵入式BCI可实现高精度控制,但其手术风险与长期维护限制了广泛应用。相较之下,非侵入式EEG-BCI因其安全、便携与低成本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系统多采用非直观映射(如想象左手控制右手动作),且控制精度仅停留在关节或肌群层面,难以实现精细的手指级控制。此外,EEG信号本身存在空间分辨率低、信噪比差等问题,使得单指动作解码成为技术瓶颈。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空白,探索是否可通过深度学习与自然映射机制,实现对同一手不同手指运动的精准实时控制。

研究概述
基于功能化导电聚合物的设计,研究团队设计了功能化聚苯胺基时序黏附水凝胶贴片。它可以实现心脏的同步机械生理监测和电耦合治疗,并牢固附着在心脏表面监测心脏的机械运动和电活动。

本研究围绕“非侵入式EEG-BCI系统能否实现单指级实时控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通过多阶段实验设计,系统评估了模型性能、神经机制与用户适应性。实验共招募21名具备BCI经验的右利手健康成年人,完成离线训练、在线控制与模型微调任务,重点考察2指(拇指 vs 小指)与3指(拇指、食指、小指)分类的解码准确率、稳定性与神经表征特征。

图1:实验流程及概述(图片来自原文)

结果显示,仅需一轮在线训练与模型微调,21名受试者便可在非侵入式EEG-BCI系统中完成双指运动想象/执行控制,平均准确率达到80.56%/81.10%,三指任务亦稳定在60%以上,且系统延迟仅1秒,逼近半侵入及侵入式接口水平,首次在非手术条件下实现精细单指控制。

图2:在线响应结果(图片来自原文)

实验采用“前半段在线微调”机制,利用当日数据即时优化EEGNet-8.2,三指分类准确率较基线提升约15%;辅以“在线平滑”算法整合历史输出,标签跳变减少三成以上,既保持准确率又显著提升机器人动作流畅度,受试者主观匹配度大幅提高。

图3:分类准确率结果(图片来自原文)

深度学习自动提取脑电层次特征,alpha频段ERD集中于左侧感觉运动皮层“手结区”,成为解码核心;仅用感觉运动区通道即可媲美全头皮信号,模型同时整合分布式网络活动,增强鲁棒性,为低成本、便携化家用康复设备奠定理论与工程基础。

图4:多个频段下ERD脑地形图结果(图片来自原文)

研究意义

本研究首次在非侵入式BCI系统中实现了单指级、自然映射、实时控制,突破了传统EEG-BCI在精度与直观性上的双重瓶颈。其结果不仅为脑卒中后上肢精细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提供了新范式,也为非侵入式假肢控制、神经反馈训练及日常辅助设备开发提供了技术基础。尽管当前系统尚未实现四指独立控制,但研究已明确展示深度学习、模型微调与神经机制整合在提升BCI性能中的关键作用。未来,结合高分辨率神经成像技术、扩展至普通人群及构建真实场景任务,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走向临床应用与家庭普及。

参考文献

Ding Y, et al. EEG-base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enables real-time robotic hand control at individual finger level [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1). doi: 10.1038/s41467-025-61064-x.

文章来源:BME康复工程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