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 - 3日,以“人机共融,智向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CCRS 2025)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行并圆满落幕。本次年会汇聚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院士、资深专家等200余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0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机器人技术前沿与产业应用前景,堪称一场机器人领域的思想盛宴。本次年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学术团体联合主办,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
大会共设置7个主旨报告,邀请了200余名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资深专家,围绕具身智能与大模型、共融机器人、人形与仿生机器人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同期,年会举办了14个主题报告、115个分论坛特邀报告,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海洋机器人、医疗与微纳机器人等多个热门领域;7个顶刊论坛报告,8个高水平期刊主编论坛;此外,年会还设置了259份海报展示和自由交流等环节,全面呈现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与创新实践。
出席本次大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王天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桂卫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邓宗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教授,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教授,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刘胜教授,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于海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雷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汉堡大学张建伟教授;出席今天大会的企业家代表有: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女士;出席大会的国家部委领导有:工信部技术司副司长毛俊锋先生,工信部技术司二处处长李宏刚先生,基金委三处处长赵瑞珍先生;出席大会的湖南省领导有:湖南省副省长陈竞等;出席大会的湖南大学领导有: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教授;来到现场的还有湖南省和长沙市相关部门领导、多个高校领导、以及来自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行各业的参会嘉宾们。开幕式由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炜教授主持。
大会邀请了丁汉院士、杨华勇院士、郑庆华院士、郭雷院士、张建伟院士、高峰教授、季向阳教授作主旨报告。
丁汉院士在报告《机器人化智能制造》中指出,智能制造最终的核心是走向人机共融,随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感知交互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具身智能制造在现有智能制造基础上,实现物理实体与数字虚体的深度耦合,突破自主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多机协同优化与智能涌现等关键技术瓶颈。目前,机器人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希望大家借助本次大会这一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深入研讨前沿问题,激发创新思维,推动机器人技术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协同突破,为我国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杨华勇院士在报告《融入AI算法的机器人触觉感知及交互系统》中指出,随着机器人技术 的发展,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各类机器人已经与人类共同分享生活和工作空间,人-机交互接触越来越多,人-机-环境的安全交互面临挑战。在中国感知模态中,触觉具有不可替代性。未来,AI增强的机器人触觉感知将大幅提升提升机器人对环境、人类意图的识别能力,实现更主动、更安全、更互信的交互,为老人、婴儿、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郑庆华院士在报告《人类认知启发的机器记忆智能》中,介绍了实现人工智能从弱到强的3条演化路径。报告指出,当前主流的大模型技术虽然展现出强大能力,但其依赖海量数据训练、能耗过高、可解释性不足等瓶颈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些挑战,开发了“知识引导+数据驱动”的创新范式。受脑科学启发,通过模拟人类记忆的形成与调用机制,开创性地提出了低算力、小样本、强推理的机器智能新路径,有望推动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开辟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途径。
郭雷院士在报告《仿生智能系统——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中从多源干扰系统的估计与控制理论出发,介绍干扰对抗环境下无人系统仿生智能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框架,提出无人系统的智能性并不仅限于熟知的“类脑智能”,而是体现在多约束、高动态、强对抗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并阐述研究团队在仿生智能核心技术,如仿生导航、仿生操控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从方法论、系统论和行为论的角度,探讨仿生智能无人系统在安全、绿色和进化方面的基本内涵和未来发展方向。
张建伟院士在报告《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机器人能力、造福人类》中指出,机器人要模仿人的智能面临超大挑战,“知行合一”是下一个从现在的数据智能到物理智能的一个重要的转型节点。从生成文本、生成图像、生成电影到生成机器人的行为,是下一步在物理世界特别有重要性的一个方向。未来想要通过具身智能解决物理世界痛点问题,海外学者应该形成共赢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伦理治理,注重产学研国际合作,应对全球重大挑战。
高峰教授在报告《智能机器人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指出,机器人研究的挑战来自于工程需求和国际竞争,工程应用是机器人研究的生命之源。智能机器人设计面临功能构型、性能综合、行为智能等核心技术问题。如何确定可产生世界影响力和引领性的机器人产业方向,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应回答的问题。报告探讨了我国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发展的现状、挑战和机遇,结合在关键基础部件、接触作业智能工业机器人、康养服务机器人、高性能特种机器人等方面开展的工程实践,介绍了智能机器人设计的方法和应用技术。
季向阳教授在报告《机器视觉空间计算技术及应用》中指出,机器视觉产业规模庞大且具有重大的战略与国防意义,是人工智能领域核心发展方向之一,其通过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场景中目标物体的空间属性计算,实现目标精确感知与理解,辅助、代替和超越人类完成相关任务。报告首先阐述了机器视觉空间计算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前沿发展,随后介绍了如何通过系列视觉位姿估计创新技术推进高精度、鲁棒与强泛化的视觉空间计算,探讨了面向场景空间交互的视觉重建与理解技术,并一步探讨了视觉空间计算技术在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让我们用一组组现场照片,重温这场机器人领域的年度盛会。
开幕式上,院士专家为大会致词,
擘画机器人学科发展蓝图;
展区内,各类机器人原型机精彩亮相,
吸引众人驻足探讨;
会场打卡处,大家纷纷驻足拍照,
用镜头定格这场盛会的专属记忆留恋;
分论坛中,围绕“特种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等议题,
激烈讨论声此起彼伏;
最后,特别感谢主办单位的统筹规划与方向引领,为大会搭建了高规格的交流平台;感谢承办单位的细致落地与本地协调,让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有序;感谢赞助单位的鼎力支持,为盛会注入了坚实的保障力量;更要感谢所有幕后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是你们的汗水与坚守,让这场机器人领域的年度之约温暖而圆满。
闭幕是暂别,更是新的启程。期待下一届年会,我们再聚首,共赴机器人时代的新征程!
文章来源:第六届机器人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