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
发布日期:2025-08-15 

科技有险阻,艺术助登攀;功夫在诗外,创意新洞天20258月12日上午,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会议在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由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交通大学姚燕安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皓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代晓蓉教授、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陈小文教授担任联席主席,会议邀请了知名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各界人士以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思想碰撞,探索开辟机器人未来研究的新天地。

会议共分四个篇章展开每个篇章首先以科技或艺术的主题报告开始,然后是机器人艺术与科技作品展示,最后以嘉宾访谈结束。

第一篇章由姚燕安教授做《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的融通境界》主题报告报告从机器人的科学研究机器人的艺术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贯通三个层面展开。报告总结:科技有险阻,艺术亦熬煎功夫在诗外,融通新洞天”,感悟当科技走前沿和艺术树立流派的时候,往往不知前路在何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刻考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科技客观、硬核与艺术之主观、柔和相互借鉴、相互助力、深度融合,共同寻觅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

第一个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铁马舞者”,由姚燕安教授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史博、李梦羽武艳联合创作。北京交通大学研发的高科技智能多足机器人“铁马”铿锵登场,北京舞蹈学院李梦羽老师白裙在铁马背上翩翩起舞,铁马之刚、之强舞者之美之柔,深度反差,刚柔相济,创造出人机融合的美妙境界 

第二个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黑色困境”,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服装学院老师孟松林创作。作品展示机器人在密闭空间左右摇摆、步履蹒跚、摇摇晃晃走路困境,从伦理学角度思考机械生命硅基和碳基融合的机器人)在未来人类社会何去何从

第三个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进化机”,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电影学院老师苏永健创作。作品设计一台帮助人类进化的机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生成动作,并且去驯化、去教化人类如何行动的方式,来反思当我们过度依赖技术,过度依赖机器,到连自我都需要借机器的辅助来认知的时候,究竟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

嘉宾访谈环节科学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研究院院长招启军教授提出,艺术家需要创新,科技工作者也更需要创新,希望充分享受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氛围,再出发、再创造,推动国泰民安;李梦羽介绍了“铁马舞者”的编排和创作过程,针对铁马本身具有的机械感和坚硬的质感选择让舞者以比较柔和、柔软的动作质感进行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蒙古族舞蹈、现代舞等不同舞种的元素进行编排设计,通过舞者和铁马之间的空间关系安排形成一动一静、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非常期待在今后舞蹈和科技之间能够继续不断磨合,进行更加深入、更加有趣的融合和交流,共同发展;艺术家栗子分享了其艺术创作经历,热切希望艺术家微妙的感性与科学家的理性进行非常有意思的深度结合。企业家袁世豪探讨了用外骨骼机器人协助人舞蹈,提升舞者的运动能力和艺术表现张力。

第二篇章由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做《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语境与实践》主题报告。报告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自2015年开始艺术与科技教育实践经历,分别在生物科技与艺术机器人科技与艺术智能科技与艺术以及数据科技与艺术四个方面开展的跨学科实践研究和代表作品

第一个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机器人行鼎”,由姚燕安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老师姚立珊、北京交通大学老师樊丽娜、工程师姚佳楠、艺术家栗子、中国音乐学院老师苏倩联合创作。作品用高科技的机器人技术复现和创造了独具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青铜器“行鼎”,铁马机器人背上驮负“机器人行鼎”,姚立珊老师弹奏《波莱罗舞曲》,苏倩老师敲奏鼓乐,在舞台中央机器人铁马雍容踱步,机器人行鼎优雅旋转,人机协作,共庆盛典。

第二个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幻觉机器”,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刘佳钰黄恩琦联合创作。作品将机器人与AI集成,把人的感官拆分出来,让看到不同的信息、听到不同的信息,最终汇聚在一个机器人大脑中,看看是否可以产生出混乱的认知,最终将混乱的认知通过一首诗歌表现出来。

嘉宾访谈环节科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张治国教授提出,机器人与各行各业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非常乐见机器人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艺术家姚立珊介绍了艺术科技作品“机器人行鼎”的创作过程;艺术家苏倩认为,姚燕安教授提出的具象、抽象、化象、大象、超象的五个境界,是非常全新的感悟,颠覆了对机器人的想象,希望将来音乐与机器人更深度合作;《机器人技术应用杂志》杂志社副主编王伟非常高兴看到机器人的迅速发展,给人最深的感受是机器人已经从非常冰冷的机械结构逐步跟艺术结合起来以后,让机器人更美好,让人觉得有一定的温度、情感,也是对未来机器人能走入社会家庭的铺垫和引导;企业家张锐指出,把技术和艺术结合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对机器人产品开发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三篇章由上海交通大学王皓教授做《机器人的灵巧操作与行为艺术》主题报告。报告重点分析了机器人与人的反应速度对比的客观数据,介绍了其团队发表在《Nature》子刊的机器人手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分析了动作产生乐音和感情的可能性,指出机器人与音乐艺术深度融合的美好愿景和发展方向。

第一组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球柱锥几何机器人”和“撞南墙机器人”,由陈小文教授和姚燕安教授联合创作。作品将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所开创的“用圆柱、圆球、圆锥来表现自然”的立体主义流派进行拓展,设计出滚动的球形机器人、柱形机器人、锥形机器人,使静态结构成为移动装置,赋予传统静态美术以现代高科技动态维度。其中,基于圆柱形机器人创作出艺术科技作品“撞南墙机器人”,创造了以机器人呈现经典文化语境的机器人行为艺术表演模式。

第二组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雪花机器人”和“雪花机构”,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耀斌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晔卓、姚燕安教授联合创作。作品“雪花机构”的设计创意源于自然界雪花的形态,将具象的雪花抽象为几何上的六角形态,设计构成可灵动变形的雪花意象,以人工设计的精巧装置复现天然生成的造化之物,将具象、抽象以及意象等三象融合集成。把玩于指掌佩饰于胸前,思设计之巧,叹天地之灵,天人合一,浑然一体。“雪花机器人”以电机驱动雪花机构,使其自行在地面上滚动,即成为雪花机器人。

嘉宾访谈环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陈含章副所长表示非常高兴地看到机器人艺术科技融合领域的巨大进步和可喜进展,希望进一步看到机器人与文学、出版领域的交叉合作。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祖浩东副校长从中小学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方面发表了意见,指出机器人教育对青少年思想生成的重要性

第四篇章由上海音乐学院代晓蓉教授《机器人与数字化剧场》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世界各国数字化剧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人工智能对整个艺术创作流程的改变,建议艺术家和科学家紧密合作,赋予机器人行为和性格,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打磨,把技术变成艺术语法,重塑艺术空间,扩展艺术想象力。

第一个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梁祝机器人”,由北京林业大学老师姚舜和姚燕安教授联合创作。作品灵感来源于古代凄美的爱情故事梁祝巧妙设计空间连杆机构的摇摆和翻滚动作,实现了两只蝴蝶上下飞舞艺术形态,在光影投射和姚立珊老师现场弹奏的“梁祝”钢琴曲中,两只蝴蝶在现实中分离,在影像中缠绵,既唯美又凄凉,令人感怀。

最后一组展示的艺术科技作品“模仿游戏”,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李杭创作。作品展示了一个婴儿机器人用摄像头采集观众的动作,模仿观众的行为;另一个仿生人形机器人作品,除了表情模仿之外,还可以用文字和语音去驱动机器人的面部运动,并接上大语言模型和表情生成的算法,可以富有感情地交流对话。

在最后的嘉宾访谈环节艺术家苏永健提出,科技与人文可以相互成为各自的动因,共同塑造未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企业家胡天链提出,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更多地融入美学、艺术的元素,真正实现机器人和人类共情;企业家郭自元提出希望构建成艺术+科技+运营+心理学的行业生态。

姚燕安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提出,非常有幸赶上机器人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潮流,非常高兴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的发展,非常期望将文化的复兴与科技的振兴进行高层次地深度融合既为艺术和科技本身,也希望为人类社会探索和寻找又强又美的境界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