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团队:全新电磁弹性体驱动机制让微型机器人能爬会跳,低功耗闯荡复杂环境
发布日期:2025-08-19
▎打不死的小强为何打不死?
在自然界中,昆虫等小型生物之所以能轻盈穿梭、矫健爬行,靠的正是肌肉的高效率收缩机制,它们小小的肌肉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自然界是科技创新的宝库。近日,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团队受昆虫肌肉收缩机制启发,成功研发出一种革命性的柔性驱动机制。这种“仿生肌肉”让硬币大小的微型机器人也能自主爬行、游泳、跳跃,甚至在野外复杂环境中自如穿梭,为搜救、勘探和医疗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相关成果以“Muscle-Inspired Elasto-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 in Autonomous Insect Robot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传统电机太“笨重”,微型机器人呼唤新机制
动物肌肉作为强有力的驱动器,通过肌纤维的收缩与放松产生必要的输出力和形变,并配合精巧的连接结构,实现了多样而高效的运动模式。然而,当前传统自主机器人受限于刚性电机或“人工肌肉”技术,要么因结构复杂无法微型化,要么依赖高压电、强磁场等特殊环境,难以走向户外。
面对这一挑战,姜汉卿教授团队向“小强”取经,利用弹性力和静磁吸力的平衡来实现机器人类似肌肉收缩的运动,巧妙地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昆虫尺度软体机器人的电磁弹性体驱动(Elasto-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简称EEM)机制。
EEM具有“双稳态”特性——只需很少的能量就能在“开”或“关”的状态下稳定保持,无需持续“发力”。同时,有效突破了柔性与微型系统中传统驱动方式的性能瓶颈,在高输出力、大形变与低电压驱动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也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能够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