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手战局:三路玩家,六派打法
发布日期:2025-08-20 

编者按: 机器人能否真正「心灵手巧」,关键就在这最后一厘米——灵巧手。它集机械、传感与 AI 技术之大成,突破了传统夹爪的局限,正从工业工具进化为更具自主性的「类人智能体」。
具身智能热潮下,灵巧手也走到了台前。星河频率特别策划灵巧手系列文章,深入这场关于「触觉」、「操控」与「创造」的技术革命核心。
我们将不仅关注精巧关节背后的硬核科技,更将探讨技术狂热之下关于「能力边界」与「人机共生」的深层思考。
我们将与所有关注未来的同行者一起,共同探索那双「灵巧之手」所能触及的、人机协作的终极新边界。
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没露面的智元,却在赛后正式开售了全系列产品。
除了大家熟悉的人形机器人远征、灵犀、精灵三系列,四足机器人 D1 之外,选配专区里也出现了灵巧手的身影。
其 OmniHand 系列灵巧手产品,分为灵动款、灵动触觉款和专业款。
前两款的价格是 9800 元和 14800 元,灵动款 10 个主动自由度,专业款 12 个主动自由度,从配置和价格来看算是比较香的
图片
这是少有的机器人整机厂商公开价格开售灵巧手,尽管宇树、魔法原子、星动纪元等企业也有自研灵巧手,但并未像智元一样明码标价,大多是因为价格和参数还不具备绝对性优势,后续产品维护也需要投入精力。
除了展示公司实力,或许智元也不想只做机器人整机的生意。这也正是灵巧手领域激烈竞争与多元生态的缩影:玩家类型多样、产品形态多元、商业模式分化
当下,国内灵巧手市场已汇聚三路主要玩家,并演化出六派差异化打法
图片三路玩家占据灵巧手市场
当下,国内灵巧手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具身智能这片蓝海。
据 QYResearch 统计,2024 年中国灵巧手规模达到了 2.55 亿美元,预计 2031 年中国灵巧手规模将达到 37.39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41.6%
而国内灵巧手市场已形成三路主要玩家,竞逐这片百亿级市场。
图片
第一路玩家深耕垂直专业化赛道。它们多以灵巧手本体、电动夹爪或伺服电缸等核心零部件起家,目前专注于本体研发,不涉足机器人整机制造
专注垂直领域赋予其产品迭代更快、种类更丰富、细节设计更灵活的优势,例如支持触觉/视触传感器选配及定制化服务。目前国内灵巧手出货主要依靠这类玩家支撑,代表企业包括因时机器人、灵心巧手、傲意科技、灵巧智能、强脑科技。
这些垂直厂商推出了多项行业标杆产品,例如自由度最高的灵心巧手 Linker Hand 科研版,拥有 42 个自由度;重量最轻的,强脑科技 Revo 2,单手 383g;售价最便宜的,慧灵科技 eHand-6,2999 元;使用寿命超百万次的,因时 FTP 系列、大寰 DH-5-6 灵巧手。
第二路玩家选择「手+本体」的全栈式路线。其中大多数是机器人整机厂商,例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优必选、魔法原子等,它们从整机系统出发,将灵巧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发与集成
此外,也有像戴盟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等以触觉传感器为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传感器-灵巧手-机器人本体」产品矩阵的玩家。
它们的优势是系统一体化,能把手与臂、感知、调度打成闭环,优化整体性能与用户体验;同时更容易把灵巧手做成自家机器人的「标配」,提供端到端的项目落地服务。
例如,优必选自研灵巧手采用双目视觉+阵列触觉,应用于 Walker S2 机器人,有效提升了工业场景生产效率;星动纪元的 XHand 1 不仅在其 Q5、L7 机器人上胜任多任务,在海外实验室也获得良好口碑。
第三路玩家属于跨界入局者。它们原有业务不直接生产灵巧手,但拥有机器人精密零部件或伺服电机制造等相关背景,代表企业有兆威机电、速腾聚创、雷赛智能、江苏雷利等。
这类玩家自带制造、供应链与成本控制能力,依托公司资源倾斜,具备充足资金和资源整合优势,能较快切入工业化场景应用。然而,多数公司缺乏先发优势,在软件、感知与控制算法等灵巧手核心领域存在短板。
这其中,像兆威机电在今年 7 月发布了新一代灵巧手 ZWHAND,雷赛智能也在今年 3 月和 6 月分别推出 DH116、DH2015 两款灵巧手,速腾聚创也在今年年初发布了第二代灵巧手 Papert 2.0。
图片六派打法:多元商业化竞争图景
当下灵巧手的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无论是在传动方式上选用直驱、连杆还是腱绳尚未统一,还是在产品的自由度上选择多或者少也没有定论,甚至灵巧手该选用三指、四指、五指都也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技术路线未定,商业模式选择成为企业生存关键,三路玩家已分化出六种差异化打法
图片
第一派是专业派,专注供应机器人这类玩家将精力集中在灵巧手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将其做成可替换的模组,强调标准化、稳定性、可扩展与快速集成。目标客户通常是机器人整机厂、自动化系统集成商以及有定制化需求的公司。
这一派别的典型代表是灵心巧手,目前其 Linker Hand 系列产品月销量已超千台,其高自由度灵巧手占据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份额 80%,预计今年整体出货量超 5000 台。
第二派是融合派,兼顾医疗与机器人领域业务涵盖仿生手与灵巧手,前者侧重脑肌电技术,后者依托机器人技术。
这一派的代表是傲意科技和强脑科技,从仿生手起家,拓展灵巧手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仿生手和灵巧手共享部分底层技术,有天然的技术外溢优势。
无疑这两家公司都找到了两个有前景的方向——医疗和具身智能,灵巧手既是增量市场的撬动点,同时也能为仿生手技术提供资金反哺。此外,像灵巧智能也在 2024 年底打通脑机接口链路,拓展医疗领域。
图片
图左为傲意科技 ROH-AP001,图右为强脑科技 Revo 2
第三派则是服务自家本体的配套派,这是全栈式厂商常见的业务模式,像国内的宇树、智元,国外的特斯拉 Optimus、Figure AI 采用的都是这种思路。其中 Optimus 的第三代灵巧手,更是把类人手级别的高自由度和「连杆+腱绳」多级传动方案给带火。
这种为自家本体配套的模式,不仅是出于产品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利于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提升产品的研发效率与质量
图片
第四派是全产业链派,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并重。这类公司不仅生产灵巧手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机、传感器等供应市场,也基于这些零部件生产完整的灵巧手产品,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这其中的代表有因时机器人,其同时供应灵巧手和微型伺服电缸,目前微型伺服电缸累计出货超万台,灵巧手在今年上半年销量过 4000 台,稳居国内灵巧手出货榜首,目标今年达万台。
第五派覆盖了传统与先进的全产品线,即同时布局电动夹爪和灵巧手具有工业自动化背景的企业如大寰机器人、钧舵机器人、慧灵科技采用这种打法。
它们凭借在电动夹爪市场的基础,逐步延伸至灵巧手领域,通过丰富的产品线满足不同客户对抓取功能的多样化需求。像大寰机器人,目前在电动执行器领域做到了国内销量第一,其在刚过去的 WRC 上发布了第二代触觉灵巧手 DH-5-6。
图片
最后一派是算法主导的软硬一体派,即提供「硬件+算法+模型+应用案例」一体化服务算法作为「手的大脑」,能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与操作指令,计算运动参数,实现精准抓取操作。
目前,灵初智能和中科硅纪是代表玩家。灵初智能的灵巧手 Psi H1 是业内唯一自带深度耦合操作算法的灵巧手;中科硅纪在 WRC 上展示的多款智能灵巧手与具身智能整机,展现了将机械手的物理能力与大模型、多模态感知算法结合的路径。
谁能率先在商业化竞争中拔得头筹?
灵巧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仅是参数竞赛,更是比谁能更快解决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挑战。
从产品生态看,任何一家厂商都需要建立完备产品矩阵,打造覆盖全需求的产品生态,以应对多样化市场需求
第一是要产品自由度设计覆盖低到高全谱系,以满足中小企业、科研教育、高端制造等不同领域需求,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例如,6 自由度可满足基础搬运,主打低成本与高可靠性;15 以上自由度则胜任精密装配,兼顾可靠与灵活。
第二是在传动方案上关注腱绳方,目前是电机直驱、连杆传动、腱绳传动三种方案并存,且这一局面将持续较长时间。现在大多厂商选择的还是连杆方案,但是向腱绳方向探索是一条必经之路
腱绳方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有可能打破灵巧手「不可能三角」今年 WRC 上展出的赛博格机器人 Cyborg-H01、曦诺未来 Xynova Flex 1 都采用了腱绳方案;刚发售连杆方案产品的智元,也在月初公开了腱绳灵巧手专利。这都从侧面印证腱绳正成为新趋势。
图片
除此之外,降本且提升量产能力也是各家厂商需要跨越的大山。目前市面上的灵巧手,尤其是带触觉传感器的,大多售价都在 3 万以上,而市场期望则希望其成本来到万元内
这就需要从材料到生产工艺全链路来解决降本的问题。首先推动传感器和驱动器国产化与量产化;其次,依靠成熟模具和工艺保证柔性材料稳定性与一致性,稳定良品率;最后,通过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减少灵巧手复杂结构带来的装配人力和时间消耗。
同时,可量产能力也至关重要。这不仅代表样机能走出实验室,也是对供应链管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考验。相应的,规模化也会带来降本和提升市场信任度的「滚雪球效应」
实现数据闭环与软硬件耦合则是每家厂商的大考。灵巧手的核心价值不止在「机械结构」,更在「能否完成复杂任务」,复杂任务代表着面对未知物体、复杂环境、动态交互的不确定性。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数据,真实世界中的抓取数据、接触力数据、失败与成功案例数据只有在足够多的数据支持下,算法才能泛化,灵巧手才能「越用越聪明」。
图片
而要形成数据闭环,需要三个环节:

  • 数据采集部署实际场景,持续收集传感与控制数据
  • 数据训练与建模利用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等方法建模
  • 反哺硬件通过软件更新,让已有硬件获得新的抓取能力

数据闭环的另一个前提是软硬件高度耦合
灵巧手的算法并不能「云端通用」,它必须与具体的传感器、执行器、驱动方式匹配。如果软硬件之间缺乏深度适配,算法再强也难以发挥。
除了上面三点,还有一道隐性难题就是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灵巧手要面对的是高频、长时间的重复任务,所以平均无故障时间、维护成本、备件替换周期也都至关重要。
谁能在可靠性上率先突破,谁就能获得最先商业化的机会这一点在电动夹爪厂商的经验中已经得到验证,它们能迅速进入市场,不是因为「最先进」,而是因为「最稳定」。
灵巧手的魅力,来自它既是技术的前沿,又是深刻影响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实用部件。
任何单一维度的优势都不足以决定最终胜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能把产品工程化、商业化以及生态化三件事同时做好的人
文章来源:星河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