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艳春:从“机器”到“智体”,机器人进化与产业重构的底层逻辑
发布日期:2025-10-29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超越新能源产业100倍以上,成为最大的赢家,1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出口市场。”

在头部科技主办的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重要专场——「AI超级增长×机器人进化论」产业对接沙龙上,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eFuture富基控股创始人颜艳春带来了《智业文明的伟大召唤:机器人进化与产业重构的底层逻辑-从机器到智体》精彩分享,提出了很多最新的产业趋势预判。

颜艳春认为,在智业文明的浪潮下,机器人正从冰冷的、简单功能的机器,进化为具备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体”,这场变革不仅将重塑技术形态,更将重构机器人产业运行的底层逻辑。

他提出了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进化的三大核心驱动力、从“人形”走向“通用”的工程进化论、Tesla和Figure两家公司的两条演化路线,双RaaS商业模式、最早产业化和货币化将来自“三高一半”场景以及未来五年的演化方向,并预测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出口市场,机器人产业将是过去新能源产业的100倍以上。

颜艳春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化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三重需求:

驱动力一:AI的进化需要身体。 OpenAI的萨姆·奥尔特曼曾断言:“没有身体的智能,是一条失焦的道路。” 语言模型通过文本理解世界,但真正的智能,需要通过行动去验证和修正其世界模型。这就是“具身智能”的核心——AI必须通过“动手”来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的逻辑。从Figure到特斯拉,巨头们都在训练新一代的“动作级Transformer”,让机器人不仅能“看懂”,更能“动手”改变世界。

驱动力二:从“任务机器”到“环境智能体”。 过去的机器人是功能单一的“任务机器”,搬运、焊接、打磨、巡检;而未来的人形智能体机器人目标是“在任何场景下完成有意义的劳动”。这要求它具备感知、理解和行动的三种整合能力,这三者结合的最佳模板,不巧正是“人”。门把手的高度、楼梯的台阶,所有环境都是“人形模板”的映射。因此,人形并非为了模仿人类,而是以最低成本接入现有产业和家庭环境的“兼容层”。

驱动力三:劳动力危机。2035年,全球劳动力缺口即将达8500万,制造业、护理业、建筑业等体力密集型行业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生物劳动力”,提供了解决方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一场劳动力市场的革命,全天候工作、零情绪波动、可无限复制的AI劳动力(智工)将崛起,并形成基于RaaS(效果即服务)的新经济模式。

颜艳春认为,如果说ChatGPT是AI的语言革命,那么通用机器人就是AI的“具身革命”,从“人形”到“通用”的工程进化将沿着“手、脑、身、群”四条线同步清晰展开:

1.手:灵巧手部技术是突破关键。人形机器人的手,是智能革命中最难的部分,它必须同时具备精度、力量与感。AI通过手与世界互动,才能真正理解“物理逻辑”; “手的灵巧度”,决定了机器是否能真正取代劳动力,因为大多数工作,不是体力的挑战,而是“微动作的艺术”。

2.脑:从预设算法进化为“具身大模型”。“以真机数据驱动具身智能”的方法,意味着AI不再只是代码,而是“习得的经验”;这正是类人智能的本质——通过经历学习世界。Optimus的生产线已接入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自动装配系统。如Figure的Helix模型,将视觉、语言和动作控制端到端融合,让机器人能听懂自然指令并自主规划动作,用“分层端到端”把大模型的通用语义瞬间翻译成人类水平的灵巧操作,让一台机器人“看一眼、听一句”就能干活,还把同一颗“大脑”复制给任意多台机器人,使它们像默契搭档一样协同完成复杂任务。

3.身:本体量产是普及的前提。随着本体边际成本下降,机器人将从“科学设备”变为“生活物种”。Figure、Apptronik、宇树、星动纪元、优必选都在追求“平台化机械架构”,宇树的G1售价不到10万元人民币,是第一款接近消费级的人形机器人。

4.群:群体协作形成智联体或智共体,机器人通过云端共享数据与经验,实现“一台学会、全球复用”的效率革命。从单体智能到群体协作,从人形智能体、a2a(agent 2 agent)智联体到智共体,单体智能将升维至群体协作。每个机器人完成任务后,数据上传云端;其他机器人共享学习结果——这就是Figure和Tesla正在实现的“集体学习”, 这意味着,机器人将拥有“群体记忆”;当一台机器人学会煮咖啡,全世界的机器人明天都能学会。通过“a2a智共体”,机器人能共享经验,形成“蜂群智能”——一台机器人学会的技能,全球机器人瞬间掌握,生产力将以指数级增大,而边际成本和复制成本基本接近为零。

目前,Tesla和Figure这两家公司代表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两条演化路线,这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生态分化的开始。

第一条就是Tesla的汽车式工业路线,极度优化成本与制造一致性,过去十年它用FSD训练了“汽车的身体”,未来十年,它将用同样的体系训练“机器人的身体”。感知、决策、执行、反馈,一条从虚拟到现实的神经回路被完整打通,目前Optimus已能自主完成装配、搬运、分拣等多种工厂任务,并且正在内部测试更多日常场景,从实验室助手到物流协作工等等。

第二条是Figure智能体式学习路线,快速迭代感知、认知与行为闭环。Figure的思路更接近“大脑联网”,每一个机器人都在上传自己的经验,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具身大模型”,这就像GPT训练的是语言,而Figure训练的是动作的语法。团队设定了一个极其激进的目标,四年内量产10万台,真正进入家庭与企业服务场景。

颜艳春提出了双RaaS(Robot as a Service,机器人即服务;Result as a Service,结构即服务)商业模式,将是未来机器人劳动力市场的主流。随着智联体的成熟,部分智能体,特别是人形智能个体,开始承担长期、可计量的任务,成为智工(可登记、可计价、可成长的AI员工)。他认为,智工拥有数字身份(DID)、信誉记录(链上记录)和收入体系(RaaS:Result as a Service)。它们像人类员工一样参与组织、经济和社会活动,同时具备自我成长能力。

颜艳春认为,最早产业化将在受控环境率先实现商业化,通过数据密度、算力训练与成本摊销飞轮加速迭代,货币化最快的当然是“三高一半”(高容错、高频、高密度和半开放场景)原则,逐步从工厂与仓储 、酒店、楼宇、园区、街道、护理与到家庭陪伴、个人助理渗透。

他坚信,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超越新能源产业100倍以上,成为最大的赢家,1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阵营凭借成本控制、政策支持与制造优势,优必选、宇树科技、新松、海康、星动纪元、云迹、梅卡曼德、众擎等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正在走规模化与亲民化路线,在这场变革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颜艳春在最后总结说,未来5年,机器人价格可能将降至1万美元以下,AI劳动力生态慢慢成型,从工厂仓储逐步渗透至家庭陪伴场景。当人形机器人来敲门,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与社会重构,将引发大家对人类角色和文明意义的再次叩问。随着AI劳动力大军崛起,人类新角色是做好“指挥官”(定目标、搞创意),工作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因为喜欢、爱好、创造或意义而工作。

文章来源:头部科技